日新月異的科技 F1賽車速度

與日俱增 為維持比賽的安全與

公平  FIA常修改各種安全規則

以維護 車手與工作人員的安全

並降低 高科技所帶來的高花費

給資金不足的小車隊 帶來困擾

從賽車與車手的安全裝備 到賽道

的安全設備 乃至於各種競賽規則

的修改 都是FIA極力改革的目標

 F1起跑燈  

(一):賽車篇:

1963~1965:引進防滾架防火油箱

自動點火裝置 泵式燃油補給系統

雙刹車系統 制定安全帶固定標準

1968:引進快速逃生座艙 倒車檔

電路中斷隔離系統 防漏油箱 強化防滾支架

1969:引進雙滅火器 規定空力套件

須穩固在避震器處 限制車體高度與寬度

1970:引進變形安全油箱

1971:引進升級版安全座艙

1972:引進第三煞車燈 墊(headrest)

外部滅火裝置 電路切斷系統

制定油箱規範 限制座艙尺寸

1973:引進升級版變形油箱

禁用電鍍懸吊系統零件

1974:引進升級版防漏油箱

1976:引進安全踏板與儀表板

1977:引進踏板防護裝置

1978:規定須在車手後方

的防滾架後方安裝隔離板

1979:引進雙後視鏡與擴大

的座艙開口 改良滅火裝置

1981:引強化版座艙

加大車手腳部前端空間尺寸

1983:引進強化版第三煞車燈

規定車輛底部須保持平整

禁用空力套件側裙

1984:引進中置油箱 比賽中禁止加油

1985:引進座艙正面撞擊測試

1988:規定車手腳部須位於前軸後側

制定防滾架與油箱靜態撞擊測試標準

1990:引進大型後視鏡與快拆式方向盤

1991:制定安全帶測試標準

防滾架與油箱改為動態撞擊測試

1992:提高安全帶與油箱

和防滾架撞擊測試標準

1993:加大頭墊規格與前鼻翼離

地面高度 縮減賽車前部潰縮區長度 與

輪圈寬度 和後尾翼高度 限用單一燃料

1994:限用單一材質輪圈

加強滅火器功能及使用規範 與

頭墊厚度 和座艙側撞承載能力

禁用循跡控制與防鎖死刹車系統

和全自動變速箱及四輪轉向技術

1995:縮減後尾翼高度引擎

3.5V12減為3.0V10

加大底盤離車手腳部距離

提高座艙正側面撞擊測試標準

規定引擎熄火後得自動入空檔

禁用電子裝置與加速控制系統

和後輪上方的空力套件

1996:規定前鼻翼厚度須大於10 mm

引進事故資料收集器(ADR) 加高座艙

側面高度與側頭墊厚度 提高座艙

側面撞擊測試標準 縮減後尾翼尺寸

1997:引進座艙後面撞擊測試

禁用小型後尾翼與側裙

1998:縮減賽車寬度 規定加油口

須加蓋 加大座艙尺寸並前移 加大

後視鏡尺寸與座艙逃生空間 提高

座艙側面撞擊測試標準禁用光頭胎

1999:規定在懸吊系統加裝連接輪圈

的鋼索 以防止發生事故時 輪胎會脫離

傷害在場人士 引進可在緊急情況下

將車手連同座椅 一起從賽車中移出的

快拆式座椅 提高座艙正面撞擊測試標準

加大車手安全帽與防滾架間的距離

規定車隊私人測試時得使用ADR

禁用含鈹合金底盤

 

Michael Schumacher的超級駕照證書(1993年版)  

(二):車手篇:

1950:強制使用安全帽

1968:引進強化版安全帽

強制穿著防火賽車服

1972:車手號碼制度誕生

強制使用六點式安全帶

1973:規定車手須接受體檢

1975:制定防火賽車服測試標準

1977:制定安全帽測試標準

1978:規定車手須通過FIA

考試才可具備參賽資格

1978:引進在事故後能自行

提供氧氣給車手的生命支援裝備

1984:F1 Super Licence

超級駕照制度誕生

1989:採用奧運級藥檢制度

1993:實行賽後人員管控措施

1994:提高安全帽與賽車服

測試標準規定安全帽重量須

小於1.8公斤禁用通訊耳機

1995:提高超級駕照考試標準

1997:規定車隊私人測試 得受FIA監管

1998:引進雙肩固定設備

讓車手能在事故後10秒內逃生

1999:引進座艙燈號系統 以便起跑時

即時反映問題 提高安全帶測試標準

2003:強制使用護頸裝置(Hans Device)

 Hans Device-3  

因本文章內容太多

故分成兩篇分享

不便之處敬祈見諒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凡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